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聚集三农企业推荐供求信息现代农业展会招商观光农业农业新闻名优产品特色产品
首页新闻中心农业资讯  
 
红河哈尼梯田续写农耕文明新传奇
来源:新华社 点击数:6029次 更新时间:2025-5-8

 

  2月27日,游客在云南省元阳县多依树景区看日出(无人机照片)。

  在滇南群山的褶皱里,红河哈尼梯田如同大地浮雕般自哀牢山巅层叠而下。近年来,当地不断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这片由哈尼族先民创造的“大地艺术”,正以创新的姿态谱写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态传奇。

  红河哈尼梯田中的水资源在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中循环往复,呈现“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为了让围绕梯田形成的生态文化代代传承不中断,云南元阳制定遗产区82个村庄规划,编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方案;把“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梯田列为永久基本农田;实施梯田水系修缮,以村规民约传承“守林人”“木刻分水法”等办法,确保水源常在。

  此外,数字哈尼梯田项目为千年梯田建立数字档案,形成全要素监测体系;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亩产效益翻番;生态补偿机制让护林耕田的村民获得实在收益。

  在传统村落阿者科村,“内源式振兴”模式激活了沉睡资源——2018年,村里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将村庄打造为景区,村民以传统民居、梯田、户籍入股,既保住了“蘑菇房”的炊烟、成为“活态博物馆”,还实现了村民增收。这个曾濒临“空心化”的村落在2024年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今年该村户均分红有望超过2万元。

  据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介绍,在多方努力下,遗产地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维护,保持了世界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遗产区生态红利初步显现,群众生活更加富裕。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千年生态系统正以其独特的中国智慧,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启示——在守护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世代传承的幸福靠山。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在驱牛犁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6日,游客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观光游览。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2月27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拍摄的传统民居“蘑菇房”和梯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甲寅村,村民在梯田里插秧(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8,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导游高美华(左)在为游客讲解。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赶沟人”高有明在清理水渠中的树叶和垃圾,维系梯田的水源畅通。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7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护林员杨正有上山植树。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在清理梯田里的树叶与垃圾。

  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 摄

  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村民在修缮“蘑菇房”茅草顶。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左图:2月28日,云南省元阳县哈尼小镇的无人机在执行巡视任务(无人机照片);右图:2月28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陈星宇在控制无人机集群操作系统执行巡视任务。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7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游客在村民开的民宿餐厅吃晚餐。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2月26日拍摄的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的“蘑菇房”与云海、梯田(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拍摄的哈尼梯田风光(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6日,村民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修筑田埂(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6日,村民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修筑田埂。

  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 摄

  2月26日,游客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的梯田游览。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建昌(中)和徒弟一起演唱《哈尼古歌》。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6日,在云南省元阳县多依树村,哈尼族群众和游客围着篝火跳乐作舞。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甲寅村“开秧门”仪式上,孩子在梯田里抓鱼。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5月1日,在云南省红河县莲花大道,游客和当地群众在参加万人乐作舞会。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开秧门”活动现场,演员以梯田为背景表演(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甲寅村“开秧门”仪式上,村民身着民族服饰,沿着田埂踏歌而行(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5月2日,在云南省红河县甲寅村“开秧门”仪式上,村民身着民族服饰,沿着田埂踏歌而行。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月28日,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游客在梯田拍照留影。

  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 摄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中原农谷育新种迎丰年——探访产粮大省河南的农业“芯”科技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说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lelvw V 1.9.0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互联网许可备案号:琼ICP备09004330号
邮件: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请发布到zgxdny@126.com 电话:15321758535  城市: 联系人:林先生